查看原文
其他

我已经不在乎朋友圈几天可见了

2017-11-04 中华全国学联



大概半年之前,微信朋友圈多了个新功能:朋友圈三日可见

我如获至宝,立刻启用,并且特意关注了一下周围有多少人也在启用「三日可见」。

一周时间过去,设置了这项权限的人越来越多。

我的朋友圈里好像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城堡,城堡里住着我的朋友——城堡里的国王们。

在不考虑「分组可见」的前提下,三天可见的朋友圈变成了进可攻、退可守的围墙。

谁都有个高兴的时候,比方说上次,我拿了一笔奖学金,准备发条朋友圈庆祝一下。

这条票圈,纠结了很久才发出,配合图片的文字也改了又改。从“不忘初心”到“再接再厉”,就怕得不到想象中那么多的点赞和评论。

最后,我还是在晚上十点大家玩手机的高峰时期,小鹿乱蹦地发了一条“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”。

我又迫不及待地搓着手,看着朋友圈上那个红色圆圈里的数字从1变成2、变成3、变成4……

这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仪式终于完成了。

朋友圈里其他人发的消息越来越多,我这张照片被其他内容压到了越来越靠下的位置,点赞的频率逐渐降低,这条票圈带来的快感也逐渐退去。

似乎,留着它也没有什么作用?

而且,我未来新结识的朋友会不会认为我爱慕虚荣?嗯,我还是沉默点,就让这荣誉都随风而去吧。

刻意的谦让和做作的低调,更加使人感到快乐。

三天后,朋友圈的「三日可见」如约而至,所有过期的东西就都这样被收拾干净,只有我自己可见。

或许某天,班长还会在整理资料时跑来问我:

“哎,咱班要评先进班集体,我在收集照片素材。”

“我记得你朋友圈发过你领奖的照片。”

“现在看不到啦,方便发给我一张吗?”

太爽了。

除此之外,三日可见的快乐,还来自于若有若无的安全感。

我朋友陈哥是学生会主席,他想放飞自己,表达自己的观点,或者嬉笑怒骂,又怕被老师看到自己失态的一面。

所以他设定了三日可见,趁着别人还没有注意到,就把自己藏好。

我由于工作需要,经常会添加陌生人为好友。如果新认识的人,喜欢翻朋友圈,一下子就看遍了我过去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怎么办?

于是我也设定了三日可见,有理有据:

“早认识我的人当然更了解我,新认识我的人嘛,就从当下开始吧。”

当然还有一种心理,出自对双方对等关系的期待——

如果你在意我,那么你就会看我的朋友圈,因此我发了什么你也就看得到。

但如果你不在乎我,几天都不来看看我,那三天之后你就看不见了。活该,拉倒。

人当然不都是完美的,但是「三日可见」的设计,似乎是一种滤镜,精修了我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的“自我”,让我们离“完美”又迈进了一大步。

真有趣。

这么一个小按钮,就承担了使用者那么多的小心思。

……

但现在,我已经不在乎朋友圈几天可见了。

因为住在城堡里的人未见得幸福。

我是为了更好的个人形象,收纳好自己的过去,然而总有种在刻意躲藏的感觉。

更要命的是,我渐渐发现,我根本没有那么重要。

大家使用朋友圈,用的是哪一个动词?

“刷。”

没错,就是刷。

我和其他的微信好友排列在一起,所有的动态都这样被一根手指扫过去,别人眼里的我,只是一张图或是一段文字,再加上一个头像。

极少有人专门点开我的头像,查看我的过往。

很多人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,哪有功夫关心我对他们几日可见。

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。

毫无疑问,三天可见的设计给了朋友圈更多趣味,但也给人铐上了一种额外的负担。

关于朋友圈的话题那么多,讨论来讨论去,无非是在问:你敢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。

好的就是好的,坏的就是坏的。开心的时候就是很开心;而深夜的寂寞,无论别人是否可见,你终究回避不了。

我们总是在顾虑“别人眼里的自己是怎样的”,并花了太多时间去改善那个别人眼里的镜像。

别忘了,你想获得别人的认可,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快乐——那何不顺从本心,活得坦诚一点。

是的,别人的生活真的与我们无关。

朋友圈三日可见的我,像一个捉迷藏的小朋友。

我躲在迷宫里,一边隐藏着自己,一边喊着“你来抓我呀”。

可是别的小朋友早都回家了。


好文推荐丨点击可跳转原文

①|重大变化!高校都将不分一本二本了?

累一点,没关系

③|你见过演唱会现场级别的高校微积分讲座吗:学生爬窗台听课

④|有没有哪一瞬间,你看到了曾经的自己

⑤|揭秘!年复一年,你为什么加入学生会?


文章来源:明日公社

编辑:全国学联新媒体工作小组 祝圣楠(中南大学站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